金銀花是一種具有悠久歷史的常用中藥。性寒味甘,具有清熱解毒、宣散風熱、涼血止痢的功效。分布于河南、山東、廣東等地。
明代著名醫藥學家李時珍在《本草綱目》中對此有極為生動的描述:“花初開者,蕊瓣俱色白;經二三日,則色變黃。新舊相映,故呼金銀花,氣甚芬芳。”又名“雙花”、“二寶花”等。色黃屬土,色白屬金。金銀花雙色同現,歸肺、胃二經。
“忍冬”是金銀花最早的藥用名稱,首見于東晉醫書,因其“凌冬不凋”的生長特性,故名忍冬。作為藥用植物,經歷了一個從獨用莖葉,到莖葉花均入藥,再到強調以花為主的發展歷程。
2015版《中國藥典》將“金銀花”和“忍冬藤”分列兩項,金銀花為忍冬的干燥花蕾或帶初開的花,功專清熱解毒;忍冬藤則為忍冬的干燥莖枝,功專通經活絡。
現代中藥方劑中,有三分之一以上的配方中使用金銀花。主要作用為抗病原微生物、抗毒、抗炎、抗菌、抗氧化、抗腫瘤、促進炎性細胞吞噬功能、使中樞神經興奮、保護肺臟等。
廣泛用于治療風熱感冒、SARS、禽流感等細菌、病毒感染,有“藥鋪小神仙”、“中藥里的青霉素”之稱。